在广州老城区的烟火深处股粮网,海珠区南华西街道正以一场“共享实践”刷新基层治理的答卷。
作为典型的老城区,南华西街道老龄化程度较高,辖区内多为平房与老旧小区,社区资源也相对分散。
面对这些治理难点,记者从该街道获悉,今年以来,街道紧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线,践行共享发展理念,以“共享时代”下的“门前三包”民生微实事项目为重要抓手,从共享工具起步,逐步延伸至共享服务、共享培训等多个领域,不断深化“党建引领、企业参与、社区兜底、居民自治”的社会治理新模式,为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筑牢民生根基,让老城区街巷间涌动着温暖与活力。
“爱心工具包”:小物件解决“大麻烦”
“家里突然水管漏水股粮网,去居委会就能借到扳手;搬运重物临时需要小推车,在共享工坊随用随取……”居民陈叔叔的切身感受,道出了南华西街道“共享工具”带来的生活便利。
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,街道通过入户走访、居民座谈、线上征集等多元渠道,细致梳理出居民在工具使用上的高频痛点与低频刚需。结合调查结果,街道在12个社区居委会统筹布设共享工具,按维修保障、清洁维护、运输搬运等六大类配置物资——从日常维修的扳手、电钻,到搬运物品的小推车,再到应急使用的轮椅等,既覆盖日常高频需求,又兼顾特殊场景下的刚需,全方位满足居民生活中的工具使用需求。据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,电动打气筒堪称共享工具里的 “人气王”,因适配场景广、实用性强,居民借用频率长居首位。
为推动资源高效循环,街道同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,规范借还登记流程与使用标准。居民无需支付任何费用,即可享受工具服务,这种便捷模式不仅提升了生活便利度,更让资源循环的理念悄然融入日常生活。自共享工具包启用以来,累计借还次数超150次,其中全街投放的40台共享轮椅和12辆小推车,切实解决了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的出行及搬运难题,成为居民口中离不开的“好帮手”。
在此基础上,街道还将新时代驿站升级为集共享工具、共享空间、共享知识于一体的“共享工坊”,让便民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。如今,“共享工坊”这个贴心的“应急补给站”,正以触手可及的便利与温暖,守护着老城区的烟火日常。
“贴心服务包”:小举动汇聚“大温暖”股粮网
“叮咚——”南华西街道的“南华闪电修”服务队接到求助电话后,迅速赶到独居老人家中排查电路隐患。这支由街道携手物业企业组建的服务队伍,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“社区合伙人”共同构成“南华医家亲”服务队,成为特殊群体的“贴身守护者”。
据悉,南华西街道60岁以上长者达9249人,其中不乏高龄老人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或自理困难群体。针对这一情况,“贴心服务包”聚焦他们的生活需求,通过服务队提供水电维修、家庭医生上门等贴心服务,全力筑牢居家安全防线。
作为“贴心服务包”的重要力量,“南华闪电修”服务队伍每月4次定期为独居、孤寡、高龄老人开展水电安全排查与维修服务。自服务开展以来,已累计为80余位老人上门服务180余次,更换故障开关、灯管、水管等设施设备超30件,用专业服务为老人居家安全保驾护航。
除了上门服务,“老友唔使忧”家电维修服务点也是“贴心服务包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这是街道与社区商铺合作打造的便民服务点,商铺在正常运营之余,会为居民提供小家电故障诊断、维修等服务。截至目前,服务点已累计开展服务超60次,覆盖居民百余人次。这种常态化的便民服务,用“举手之劳”化解了居民的“日常小忧”,让“贴心服务包”真正走进了大家心里。
“暖心培训包”:小课堂点亮“大生活”
“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学AI绘画!”居民小黄兴奋地表示。南华西街道精准对接不同人群的知识需求,整合辖内双清楼公益书画课堂、AI绘画、粤厨通、老年大学等丰富资源,筛选出共性“培训菜单”供居民选择。
为提升培训实效,街道创新采用授课式、案例式、观摩式等多元教学方法,推动“平面教学”向“立体培训”转变。今年以来,各类公益培训已举办6场,惠及居民超600人次。从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到年轻人的职业技能提升,从非遗技艺传承到新潮业态探索,公益培训让不同年龄层的居民都能破解“本领恐慌”,在学习中收获成长与快乐。
从共享工具的便捷到共享服务的温情,再到共享培训的赋能,这场扎根街巷的实践,让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理念从抽象概念变为居民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,为破解老城区资源分散等共性难题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经验。
接下来,街道将持续深耕“共享”理念,推动新式共享生活场景在老城区落地生根,让共享服务更精准、共享资源更普惠,以点滴温暖织密民生幸福网,为老城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,让街巷间的幸福底色愈发鲜亮。
南方+记者 吴雨伦股粮网
中国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